专栏 | 况杰:新中国成立70周年,能源事业飞跃发展
文|况杰
编辑|李佳琪
图|由作者提供
我国能源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49年到1952年,我国的发电标准煤耗从1020克/千瓦时降低到727克/千瓦时,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由2330小时提高到3800小时。“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工程中,包括23项火力发电项目,这些发电项目奠定了新中国电力生产基础。同期,我国还开工改建和新建了一批水利发电项目,进行了全国水能资源普查,初步拟定了水电梯级开发方案。而在输配电方面,1950年以前,我国原有的电网非常薄弱,即使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也只有33千伏输电线路。在“一五”期间,我国先后开工建成多条110千伏和220千伏输电线路,大大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2018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到6亿吨。如果没有石油,很难想象我国的经济如何能够发展起来。1955年10月,克拉玛依一号井出油,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宣告被发现。1959年9月,松基三号井出油,大庆油田诞生。大庆油田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非均质多油层油田,它的发现,标志着我国石油地质学理论和石油勘探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1949年,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只有0.2亿吨标准煤。
而到了2018年,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已经达到37.7亿吨标准煤,是1949年水平的157.8倍,年均增长7.6%。
其中,原煤产量增长114倍,2018年达到36.8亿吨;
原油产量从1949年的12.0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1.9亿吨,增长1575倍;天然气产量更是增长2万多倍,2018年达到1602.7亿立方米;
发电量从1949年的43.0亿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71117.7亿千瓦时,增长了1652.9倍。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对比可见,能源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逐渐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变到更加注重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率上来,提出了“节约与开放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推动能源技术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思路。新的战略取得了新的成就,表现在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下降。虽然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从1953年的93千克标准煤增长到2018年的3332千克标准煤,年均增长5.7%,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却是从1954年的3.54降低到2018年的0.5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被称为能源消费增长系数,是反映能源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技术经济指标,是指一定时期能源消费平均增长率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的比值。)
进入新时代,技术进步成为引领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无论是发电供电、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还是以光伏、风能、生物质燃料为代表的各种可再生能源,都取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
电力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力第一大国,发电量和用电量都稳居世界第一。技术方面,煤电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无论容量、参数、效率、煤耗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中,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将供电煤耗降到280克以下,其机组蒸气温度600℃,发电效率提高到了惊人的45.4%,其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与工程示范项目获得了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1年,我国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输变电工程竣工。
2009年,第一条特高压线路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成。
2011年12月,青藏联网工程投运,标志着除台湾省外全国电网联网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直流互联电网,拥有世界上最高电压等级的特高压交流直流输电线路。现在,国家电网又提出了建设“三型两网”,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战略。
石油天然气领域,技术进步同样喜人。2018年,“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正式完成“首秀”:完钻井深7018米,创造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和相关技术的国家。而在国际上最热门能源课题之一的页岩油、页岩气领域,2014年2月,国家“973”计划“中国陆相致密油(页岩油)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启动。在这个美国“页岩革命”重构全球能源版图的时代,我国能源产业也不甘落后,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2019年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在渤海湾盆地率先实现了陆相页岩油工业化开发,为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煤炭领域,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现已经达到97.8%。全国煤矿人均生产效率由1978年的137吨/年提高到2017年的1000吨/年。2018年,世界首套8.8米超大采高综采智能设备在神东集团上湾煤矿顺利安装投产,在提高煤炭回采率的同时,可打造出1600万吨特级安全高效矿井,填补了国内乃至全世界特厚煤层综采工作面一次性采全高的技术空白,是煤炭采掘装备和开采技术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核能领域,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反应堆核电技术项目——“华龙一号”,正在福清核电基地建设世界首堆。“华龙一号”关键设备均为自主研发,其采用的177组堆芯是我国三代核电区别于国外技术的最主要特点,可以使堆芯换料周期由通常的12个月延长至18个月,将电厂可利用率提高至90%以上。同时,另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能技术CAP1400型压水堆核电机组也在山东荣成建设之中。CAP1400是在消化、吸收、全面掌握我国引进的第三代先进核电AP1000非能动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功率更大的非能动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机组。
发展可再生能源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节能和环保双重效果,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早在1979年,国家就组织制定了太阳能科技发展规划。20世纪80年代,国家经贸委资源司组建了新能源处,电力部农村电气化司组建了新能源发电处,统一负责全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和资金补贴。进入21世纪,有关部门制定了《2000-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等政策文件。2006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我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在光伏发电的全产业链上,我国企业在全球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调整,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迫在眉睫,节能降耗压力依然很大。“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源行业必须创新引领,推进变革,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为国民经济发展继续当好“排头兵”。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杂志2019年10月刊。
欢迎微信分享,如需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
(月刊订购方式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了解)